為了規范餐飲行業,改善食品安全環境,餐飲業再出新規:沒有實體店,將不得進行網上訂餐銷售活動。
2月27日,國務院食安辦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畢井泉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會上指出,2016年食藥總局發布的《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要求,只有取得許可證的實體餐飲店才能在網上接受訂餐,沒有實體店的不能在網上銷售餐飲產品。
近年來,互聯網+餐飲創業如火如荼,關于餐飲創業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那么新規征求意見稿出臺后,將會對餐飲創業帶來哪些影響?以餐飲共享經濟概念起家的創業公司,又將何去何從?
餐飲分享模式遭挑戰
2月1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網絡餐飲服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
新規中最受關注的,莫過于“利用互聯網提供餐飲服務的,應當具有實體店鋪并依法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這一規定。征求意見稿剛出,餐飲圈聚焦紛紛討論“餐飲分享經濟將何去何從”。
以“回家吃飯”以及一些私廚平臺為例,它們中間很多沒有實體店鋪,強調網絡餐飲家廚共享,換言之,很多平臺上的商家都是家庭廚房。此類平臺不乏一些獲得較高融資的明星創業項目,其商業模式將受到新規挑戰。
2月27日,畢井泉重申了這一規定。他指出,2016年食藥總局發布了《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即提到“只有取得許可證的實體餐飲店才能在網上接受訂餐,沒有實體店的不能在網上銷售餐飲產品,餐飲企業必須保證在網上銷售的餐飲產品與在實體店銷售的餐飲產品質量是一致的”。
“回家吃飯”平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應稱,希望相關部門創新監管思路,調整法律法規適應分享經濟的發展,從單一監管走向協同治理。
據“回家吃飯”相關負責人介紹,“廚房共享”模式連接了兩端,一端是產能閑置的家庭廚房,另一端是厭倦了傳統外賣的用戶們。在這種模式下,用戶可以不用進入餐廳而以外賣或上門的形式,吃到附近美食達人們在家中提供的飯菜。據悉,入駐的家廚注冊門檻高,必須實名認證、取得健康證,符合10級準入標準及審核流程。此外,平臺還引入了保險機制。
“回家吃飯”負責人還表示,該平臺自成立以來自己摸索出了一套高標準審核機制,并且順應現代科技發展,安裝攝像頭做到明廚亮灶直播,未來會做到全平臺覆蓋。其還鼓勵用戶上門自取,做到“所見即所吃”。
餐飲創業門檻提高
畢井泉還提到,嚴格落實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的責任,包括確保在平臺上展示的餐飲企業的許可證是真實的,確保在送餐的過程中食物不被污染,確保消費者提出的投訴得到及時處理。
21世紀經濟報道從“餓了么”平臺獲悉,該公司制定了嚴格的商家準入標準,商家在平臺申請開店必須上傳工商營業執照,餐飲服務許可證或食品經營許可證等資料。另外,餓了么透露其正在加緊開發智能證照審核系統,不久即將上線。
事實上,新規下,不僅是私廚共享平臺和O2O訂餐平臺受到挑戰,整個互聯網+餐飲的創業的準入門檻,也將大大提高。
北京六膳門科技有限公司CEO哈楠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高餐飲行業準入門檻,有利于淘汰掉一些低成本、不合規的小作坊,減少低價惡性競爭;另外行業有法可依,減少了灰色地帶,也有利于降低創業風險。
不過他也提到,政策直接提高了創業門檻,和增加了創業成本,特別是房租成本。以北京六膳門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從2016年至今,公司新增了10家實體店鋪,每家店鋪的成本十二三萬到六七十萬不等。
在北京朝陽區某高端社區從事營養餐創業的趙琪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因新規,公司專門租了一個實體店鋪,月租近兩萬,實體店銷售只占實際銷售的10%,主要依靠網絡銷售。
另外,2016年底,北京市發布了《北京市餐飲業經營規范(試行)》,提出包括城六區范圍內,新建餐飲服務場所使用面積不得低于60平米。這也讓很多小門面夫妻店式的餐飲創業減少。
北京一位餐飲行業的創業者反饋,“實體店”和“60平方米”兩個指標,使得北京餐飲門面轉讓方坐地起價,一些鋪面的轉讓費突然被提高,相對過去已有的餐飲店鋪來說,新增的餐飲創業的隱性成本也要高很多,不利于行業良性的業態循環。
趙琪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新規對規范餐飲行業的食品安全有好處,她見過一些“臟的你看后絕對吃不下去的”小鋪面,如果辦食品經營許可證,會對面積、排煙等各方面都有規定,她跑了三個多月才辦下證來,有朋友辦證就花了半年,能辦下證的食品安全也相對有保障。
哈楠還表示,他更看好通過中央廚房提供相對標準化的外賣產品。餐飲方面的創業,風險之一就是食品安全問題,只要出現1%的安全事故,對公司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