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廚房設備網】近日,山東省菏澤市定陶縣原縣機械廠職工,定陶縣機械研究所、菏澤明慶機械有限公司的袁東明,研制出“多功能快速秸稈切碎滅茬收獲機”,目前已造出三臺樣機,經過兩年運行考驗,技術上已近成熟。
這種機器可用于棉花、玉米、小麥等作物秸稈收獲,秸稈切碎、滅茬同時進行,儲藏箱門合上,切斷了的秸稈便儲存在箱內便于回收利用。如果想還田,箱門開個縫秸稈便均勻撒向地面。這種機械作業行走時速度達到每小時20多公里,人在后面小跑還攆不上,性能優于同類收獲機械。
今年58歲的袁東明曾是縣機械廠職工,廠革新能手,因為技改有功曾一次獲獎三級工資。只不過20年過去了,當年下崗后為生計開的修理部擴大至今天規模,除 了生活依然清苦,多了42項國家專利,更多的是成果轉化缺錢的煩惱。
因為生活在基層、貼近實際的緣故,袁東明的發明創造都是針對大企業所產設備缺陷――節能和效率。比如他發明的新型道路清掃車,就是因為到公路部門的 一次走訪。“清掃車用了這么多年還這么新?”老袁問。“能不新么,耗油大費用高,上級領導視察時人工清掃忙不過來才開一下機器。”對方答。原來,一般清掃 機都是兩臺發動機,一臺用以行走,一臺吸塵。
有這么好的設備為何不大批量生產?袁東明說:“兩個字,缺錢!”通過技術鑒定需至少十個用戶的意見,產品沒有定型誰敢買,而免費使用又沒這么多錢。這是 一個兩難選擇。
為何不與大企業合作?袁東明說,也談過,發明就像窗戶紙一捅就破,合作方派技術人員看看,回去后改進型同類設備就出來了。因此,談的多成功的少。為籌集 足夠的科研經費,今年他想自己組織起一個上聯奶牛廠、下聯千百農戶的秸稈收獲組織,嵌進自己生產的秸稈收獲機、裝載機、運輸車隊,以農田作業易農民秸稈, 然后秸稈賣給奶牛場,賺得經費維持科研。這也是無奈之舉。
“啥時科研成果能抵押貸款或者政府給部分成果孵化資金就好了。”袁東明感嘆。
文章來源:轉載,【中國廚房設備網】使用互聯網資源,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