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17年上半年業績引發投資者擔憂后,康佳集團近日又發布公告,表示希望剝離家電制造等重資產業務,摘下“傳統制造業”的標簽,通過投資、孵化等方式,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近日,康佳發布公告稱,擬將所持全部康僑佳城70%股權以不低于41.45億元公開掛牌轉讓。這涉及到在深圳已經“寸土寸金”的康佳老工廠土地。
然而這并非康佳第一次出售旗下資產了。今年8月,康佳宣布將位于上海市虹口區輝河路25弄5號的三套房產在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今年6月,康佳宣布出售昆山康佳電子有限公司51%的股權;今年5月,康佳宣布出售映瑞光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2.935%的股權……
此前,康佳2017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總營收114.06億元,同比增長32.49%。光看數字康佳確實收獲頗豐,不過仔細分析各項業務并不如表面樂觀。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為3080萬元,利潤率僅為0.27%。
一代家電制造業龍頭企業,是如何走到今天斷臂求生的地步?這或許要從十幾年前說起。
改革開放后首個中外合資企業
1979年12月25日,經原國家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批準,中港合資的“廣東省光明華僑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正式興建,首期投資4300萬港元,中方控股51%,港方占49%的股份。
1980年5月21日,光明華僑電子工業有限公司正式投產經營。同年11月的第一屆三次董事會以上,確定公司產品商標為KONKA康佳,注冊商標圖案為“KK”。
之后康佳先后在國內的東北、西北、華南、華東、西南分別建立了牡丹江康佳、陜西康佳、東莞康佳、安徽康佳、重慶康佳五大彩電生產基地,擁有彩電生產線20多條,彩電年生產能力超過了1000萬臺,形成了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
如果說康佳的崛起趕上了天時地利人和,那么天時地利就是80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人和則是當時的掌舵人陳偉榮。
陳偉榮和TCL李東生、創維黃宏生同為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78級學生,他們就讀同一個班級,從事同一份事業,甚至被稱為“華工三劍客”。
陳偉榮畢業后于1982年被分配到廣東光明華僑電子工業公司就職,也就是康佳的前身。從最基礎的工廠技術員,到工廠廠長,再最終成為康佳集團總裁。
在掌舵期間,陳偉榮參與公司改制,1991年康佳集團改組為中外公眾股份制公司。1992年,康佳A、B股股票同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隨后,1993年康佳開始了全國版圖的擴張,公司的總資產也從1992年的5.49億元增加到2000年上半年的89.13億元。
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2002年4月11日,康佳發布2001財年年報,虧損近7億元,是自1992年上市以來的首次巨虧。
深康佳在年報中稱:“由于受國際、國內家電行業調整的影響,經營環境不斷惡化,以及公司前些年規模擴張過快,導致產銷失衡,跌價損失大增,經營業績大幅下滑。”
其實,當1998年,康佳在彩電銷售額上的排名首次超過長虹,成為彩電業的新霸主時,危機的伏筆就已埋下。
據統計,僅1998年,全國新增的彩電生產能力就超過消費能力1000萬臺,而在之后幾年中,“規模不經濟”的現象日益嚴重。加之主要領導人陳偉榮頭腦的不夠冷靜,向內地擴張的模式較為單一,高估農村的消費能力,對宏觀經濟走勢和市場需求的預測與判斷有誤,導致產能和網絡規模擴張太快,庫存過多。
伴隨著巨額虧損,陳偉榮與大股東產生嫌隙。2001年,陳偉榮向董事局遞交辭呈,同年6月,陳偉榮引退康佳。
第一次震蕩雖然帶來了上市以來的第一次巨虧,但憑借著庫存甩賣,康佳也順勢擴大了品牌影響力以及市場占有率,企業也迎來了平穩發展期。
來自中怡康的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11月份,康佳2007年彩電總體零售量占有率14.09%,高居中國彩電市場的第一位,11月單月零售量占有率高達15.89%。這是自2003年以來,康佳彩電連續5年蟬聯彩電銷量榜首。
真正的隱患來自中小股東和華僑城的恩怨。
高層上演“宮斗”
自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后,我國逐漸取消了福利分房。1998年,《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文件出臺,決定自當年起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貨幣化、住房供給商品化、社會化的住房新體制。
自此開始,中國房地產行業走入了快速發展軌道,直到2007年達到了最高峰。
2007年,由于房價漲勢太猛,深圳每周就會發布一次房價漲幅;在北京,當年六月份一月之間北京房價上漲了百分之二十。
而這個期間,彩電行業發展到了液晶屏幕崛起的階段。此時業內的玩法也與CRT時代的代工不同,各大黑電廠商都開始加大研發上的投入,彩電業開始重新洗牌,康佳一時反應不及,家電業務發展放緩。
一邊是優勢逐漸喪失的家電業務、一邊是迅速崛起的地產行業,康佳希望通過后者來實現集團利潤的繼續增長。然而這卻觸及了大股東華僑城集團的利益,因為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華僑城”的主營業務即旅游和地產。
高層間的利益紛爭就此展開。
2011年、2012年,康佳集團陸續發布《關于申報城市更新計劃項目進展情況的公告》。2013年6月,康佳集團發布公告宣布收到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同意核發的康佳集團總部廠區更新改造項目《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土地工轉商獲得實質進展。
然而同年8月,康佳集團突然發布公告稱,收到《關于康佳集團作為康佳集團總部廠區更新項目實施主體的意見函》,華僑城集團公司反對康佳集團作為唯一實施主體繼續推進康佳集團總部廠區城市更新項目,認為康佳集團總部廠區城市更新單元涉及的宗地的歷史情況和遺留的產權問題存在異議,并提出暫停康佳集團總部廠區相關流程手續,待華僑城集團公司和康佳集團雙方妥善商議解決方案后,再對該項目進行處理。
隨后2014年,康佳集團董事會決定將康佳總部廠區城市更新開發主體爭議提交仲裁,并發布了《重大仲裁公告》。
然而最后這場仲裁卻以康佳和華僑正構建合資公司共同開發作為結束。雙方以7、3分的比例共同出資10億。而爭議地段處于寸土寸金的深圳黃金區域。
逐漸成為第一大股東的華僑城的控制欲也水漲船高,但這種欲望引起了中小股東的不滿。中小股東認為華僑城在康佳成長過程中未能作出實質性貢獻,也沒有對康佳“輸過血”,對康佳現有業務和今后發展都無法提供什么幫助,隨即引發了2015年的逆襲。
2015年5月28日的深康佳2014年度股東大會上,代表中小股東的宋振華、靳慶軍、張民、肖祖核4人成功進入康佳董事會。打破了此前董事會7名成員均來自大股東華僑城的格局,而且掌握了話語權。
在當選康佳董事會主席僅兩周后,不熟悉彩電業務的獨立董事張民在當年6月閃電辭職,并推薦在2007年就離開康佳、曾任康佳多媒體平板營運中心總經理的劉丹出任總裁。隨后,深康佳的領導格局確定為代表大股東的原總裁劉鳳喜接任董事會主席,劉丹出任總裁。
但他的任期僅有短短的三個月。2015年9月,中小股東在康佳董事會的逆襲以劉丹的離開宣布失敗。中小股東代表并沒能繼續團結,大股東華僑城重掌康佳大權。9月10日,康佳發布公告,決定暫停劉丹的總裁職務,聘任由華僑城提名的董事局主席劉鳳喜同時兼任公司代理總裁。
這場內斗鬧劇大傷了康佳的元氣,據康佳2015年年報披露,康佳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變動發生了42起。2015年6月起,先后有6位集團管理層、1位董事局主席和1位監事宣布辭職。
被中小股東選定回歸后,劉丹實施休克療法,他激烈地甩掉了許多老人馬,中間甚至短短幾天還有反復。一位前康佳底層員工對新浪科技表示:“前領導確認的方案、審批的預算不被新領導承認,而且深知領導也經常更換,那段時間正常工作根本無法展開。”
高層頻繁震蕩帶來的后果直接體現在了康佳的業績上,此時雪上加霜的還有康佳卷入了家電圈退補風波。
2015年康佳遭遇歷史最大虧損,年報顯示,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高達12.57億元,同比下滑2488.32%。深康佳也在2015年年報中坦承,報告期內,公司管理層特別是內銷彩電業務管理層變動較為頻繁,對公司凝聚力、員工士氣、產品規劃戰略以及經營效率帶來了較大沖擊。
無力回天的彩電業務
雖然通過高管人員大換血,康佳重新建立了其高管團隊,并調整產品結構,用一年多的時間成功走出了虧損泥淖。
2016年,康佳先是推出互聯網子品牌KKTV,隨后又決定大力發展OLED電視產品實現彩電業務轉型,之后還接受了互聯網電視品牌微鯨魚的4.5億投資,引入了后者的內容資源。
根據群智咨詢的統計數據,2016年上半年中國液晶電視市場出貨量為2620萬臺,同比增長5.7%。其中,康佳以230萬臺的出貨量占據9%的市場份額,排在創維、海信、TCL、長虹以及海爾之后。已被甩出第一梯隊。
在研發上,康佳同樣缺乏核心技術。康佳財報顯示,2016年上半年康佳集團的研發投入僅0.88億元,同比減少15.56%,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已經連續四年不超過1.3%,遠低于海信、TCL等同行。
此外,互聯網品牌電視如樂視、小米等以薄利多銷、內容盈利的新打法攪局。而整體的黑電市場也在受互聯網視頻的打壓,觀眾的注意力從電視等傳統媒介分散到了電腦、平板、手機等媒介,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電視銷售綜合2181萬臺,同比下滑7.3%。
而康佳2017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財報顯示,康佳集團彩電業務收入52.89億,同比減少1.45%。另外,康佳的白電業務收入8.91億,同比漲幅為7.49%,但毛利率同比下降3.3%。可以看出,康佳包括彩電在內的電子業務總體營收在降低。
財報還指出,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康佳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近4445.6萬元,同比下滑54.7%。此外,康佳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2.64億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703.39%。康佳當期負債合計173.17億元,比期初多出34億元。
綜合以上原因,康佳向外拋售地產、資產也就變得不難理解。康佳集團董事局主席劉鳳喜在今年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康佳不再只是一家彩電公司,將轉型投資控股平臺,做大投資業務,彩電業務則謀求獨立上市。”
“輕資產化”的實施,可以看出康佳轉型的決心,然而從實業轉型為此前從未涉足的投資領域,風險也是可想而知的。畢竟體量是康佳數倍的格力、美的、海爾等企業轉型也僅限于和實體經濟相關的智能制造領域。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