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食者國之寶也”。農產品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
記者昨天從新華社瞭望智庫(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舉辦的“農產品戰略安全與政策供給”課題研討會上獲悉,隨著廉價進口大豆的瘋狂涌入,國內食用油自給率一降再降,國產食用油自給率僅占32.2%。
專家表示,這種情況明顯威脅到國家食用油的供給安全,建議發展花生產業,以取代目前落入外人之手的進口大豆和轉基因大豆作為原料。
有統計表明,2016年我國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耗量從2008年的20.7kg上升到2016年的24kg,每年都呈增長態勢。與食用植物油需求上升趨勢相反的是,中國油料油脂的總產量卻不斷減少,自給率越來越低。
事實上我國一直是食用油消費大國,2015/2016年度,我國食用油的消費總量為3426.5萬噸,利用國產油料(扣除大豆、花生、芝麻和葵花籽等4種油料部分直接食用外)的榨油量為1105.5萬噸,國產食用油自給率僅占32.2%,這就意味著我國67.8%的食用油需要依賴進口。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油料生產自給自足的難度很大。如果只靠自給,大概需要種植7億畝的油料才能滿足需求,按照我國目前的水土條件,顯然是有難度的。”
但根據此前公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年—2020年)》中提出的,到2020年我國食用植物油自給率不低于40%,目前只有32%的自給率距離這一目標的差距還很大。
山東魯花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孫東偉告訴記者,目前這種情況明顯威脅到國家食用油的供給安全,與“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出現較大偏差。
在食用油中占比最高的就是大豆油。
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原首席科學家禹山林解釋稱,中國大陸不像香港和臺灣,一年人均的食用油只有16到17公斤,2016年可以達到24公斤,為什么那么多?主要是因為大豆,因為一年有8300多萬噸的大豆要榨油。進口大豆很便宜啊,榨油之后成本很低,進入市場以后因為便宜就有人買,現在在超市面大豆油很便宜,特別加轉基因的嫌疑,價格更低。
15年前,按照承諾入世后實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我國取消對大豆、油菜籽等進口關稅壁壘。相比于玉米、大米和小麥等糧食品種,在我國的入世承諾中,大豆是貿易保護程度最小、市場開放程度最高的大宗商品品種。也因此,國外的特別是轉基因大豆隨之潮水般涌入。
尤其是轉基因大豆,產量高、質量好、價格低,讓傳統的中國大豆幾乎沒了市場。
為了緩解油脂短缺、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必須通過實施多元化的油脂發展戰略。早在2016年4月份,農業部就曾印發《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明確了油料的品種結構調整重點,兩油為主、多油并舉,重點發展油菜和花生。
根據這種新的食用油發展構想,花生作為具有中國傳統優勢及第二大油料作物,以其畝產量高、出油率高、極耐干旱、不與糧食爭田等優勢,成為解決中國食用油短缺的生力軍。
據孫東偉介紹,我國適宜種植花生的地域廣闊,黃淮流域、中原、新疆、兩廣、兩湖、遼寧、福建等地都有種植花生的傳統,而且具有廣泛的種植面積。花生含油率高達50%左右,為大豆的2.5倍,單位面積產油量是大豆的4倍,經濟價值是大豆的7倍左右。
禹山林指出,相對其它油料作物具有生產規模大、種植效益高、油脂品質好、國際競爭力強的特點,而且,目前我國傳統的油料作物大豆、菜籽、葵花、芝麻等已經失去優勢,大都依靠進口,唯獨花生還有機會。
他解釋稱,一方面花生的種植適用區域很廣,東北到南方都可以種;而另一方面種植的花生可以給農民帶來接近2500元每畝的收益,但是大豆是1200元,油菜則更低,對農民而言會更有誘惑力。花生未來或將成為植物油的主力軍,而且是油料作物的主力軍。
孫東偉對此也表示贊同,發展花生產業不僅可以填補我國食用油缺口,減少對轉基因油料油脂進口的依賴,而且還有利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對保障國家糧油戰略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公開信息顯示,山東魯花集團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擁有食用油和調味品兩大支柱產業,食用油年生產能力100萬噸,調味品年生產能力30萬噸,在全國建立了230多個銷售分公司,形成了花生從良種培育、繁育推廣,到生產加工、市場銷售等全產業鏈發展模式。2016年,銷售收入突破230億元,經濟效益實現了連續三十年的持續增長。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推動我國花生產業的健康發展,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魯花作為國家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承擔起龍頭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行業責任,于2009年成立了農業科技公司,專門從事花生良種的引育試驗、生產示范、經營推廣。
2013年以來,魯花農業科技公司聯合山東省花生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參與研發了一系列具有“高油酸、高產量、高含油量”的適合國內不同地區種植的花生新品種10多個,發展高油酸花生良種繁育基地3萬多畝,并計劃在2-3年時間內發展基地1000萬畝,致力于優質花生基地建設,促進高油酸花生良種的更新換代。
目前,魯花集團培育的花生新品種在油酸含量、畝產量方面均具國際領先地位,但在良種擴繁和產業推廣上仍面臨許多難題。
對此,孫東偉有針對性的提出四點建議:建議國家和政府拿出一定的扶持資金,扶持花生良種推廣企業,加快良種成果轉化速度;建議國家在土地流轉方面給予企業政策支持或補貼(每畝500—1000元);建議國家能針對花生種植出臺相應的補貼政策,加大對花生良種推廣的扶持力度;建議國家相關部門一方面政策性鼓勵農機科研部門,另一方面持續加大花生機械的補貼范圍和補貼力度,以加快花生機械的普及率,提高花生的生產效率。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收集的部分公開資料來源于互聯網,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 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同類資訊